2020年10月12日航拍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新华社发 冉方章是在2019年烈士纪念日的前一天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9月末的沈阳,气候温和,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烈士陵园显得分外肃穆。冉方章静静站在烈士英名墙前,手指轻轻拂过“冉绪碧”三个字。那是他未曾谋面的叔叔。 冉绪碧,1951年4月牺牲在异国他乡,2019年9月,冉绪碧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怀抱,落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面高3米、约200米长的烈士英名墙上,几乎可以找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烈士陵园中,长眠着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123位志愿军烈士,2014年至今,归国的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也都安葬于此。 一缕忠魂,一份思念。70年,这座抚慰烈士忠魂、承载烈士家属思念的陵园,已然成为一座丰碑。 回家 每思祖国金汤固,常忆英雄铁甲寒。 始建于1951年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70年岁月匆匆,这里,一直是忠魂的归处。 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951年4月,经批准,有关部门决定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沈阳修建烈士陵园,为英烈安魂。 《辽宁文史资料》第29辑中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简史》一文里对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这样的记载:“先是在四周种植黑松1800株,外围又种植杨树1600株,到8月底墓地落成。烈士的陵墓为传统的民族式拱形结构,基体是由钢筋水泥铸成,直径为3米左右,墓内为红砖砌成的墓穴,并在后侧下部开有安放灵柩的墓门。” 据悉,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的同时,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1953年2月,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被运送到沈阳,安葬在这里。 “2009年,园区整体进行了建园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修补了烈士墓碑,改建了陵园大门。为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2014年,陵园再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修建了下沉式纪念广场、烈士英名墙和环形地宫墓穴,扩建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肖淑芬说。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了。 从2014年至2021年,中韩双方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已连续8年成功交接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次交接,国家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长眠他乡的“最可爱的人”回家。 今年9月2日,当那架护送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进入我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战斗机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 每次忠魂还乡时,都会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来到现场,他们,要亲自接战友回家。89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在今年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当天,特意起了大早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今天,兄弟们终于回家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9月3日,伴随着婉转低沉的《思念曲》,109位阔别祖国已久的英魂被送入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地宫。 落叶,终于归根! 寻亲 初冬的沈阳,空气里漂浮着一股清冷的气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座座石碑肃立,棵棵松柏无声。长眠于此的烈士,他们的亲人在哪里? “工作的时间长了,我就发现有些烈士的陵墓,一直没有亲人来祭扫。”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17年的王春婕说。 2008年起,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当地媒体联合发起“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国内众多媒体的传播、扩散下,许多烈士的亲属与陵园取得了联系。那一年的清明节,很多从来没有被祭扫过的烈士陵墓前,多了一束菊花。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流着泪在工作。很多亲人与烈士分别了半个世纪之久,他们来到烈士的坟前抱着墓碑号啕大哭的情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王春婕说。 王守正烈士1953年牺牲在朝鲜,而他的女儿王先侠自1949年出生后,就再没见过父亲。当61岁的王先侠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到父亲的墓碑时,她长跪不起:“父亲,我整整找了你57年,经常在梦里和你见面。今天,我给你磕57个头,我想告诉你,这些年,我有多想你……” 王先侠哭着在父亲坟前磕了57个头,站在王先侠身后的王春婕,早已泣不成声。 同样等待寻亲的,还有迟迟归国的在韩志愿军英烈们。 对已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科研机构进行DNA信息采集,并建立了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帮助做好归国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鉴定,并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线索,为烈士寻亲。 “去年,我亲人的棺椁也是这样盖着国旗回国的,希望这些烈士也能找到亲人。”第七批归国志愿军烈士梁佰有的重侄孙梁润全参加了今年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梁佰有牺牲于1951年,2020年7月,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多部门配合支持下,通过多种技术比对确认,最终确定了烈士梁佰有的身份和亲缘关系。 “太爷爷,这是从家里带来的一袋乡土,还有玉米、大豆、青豆……”梁润全一边摆放从家乡带来的祭品,一边和素未谋面的亲人“低语”。他和父亲梁德保从甘肃特意赶来,父子俩朝着烈士英名墙上“梁佰有”的名字深深三鞠躬,告慰英灵、抒怀思念。 梁润全说,听家里人讲,梁佰有烈士十几岁就参军离开了家乡。“如果不是国家不放弃,可能就永远也找不到了,幸好,他终于回家了,现在我们有了看他的地方。”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下,经常摆放着一簇簇的花束。这些花束有的来自烈士的亲人;有的来自烈士的战友,那些年岁已高的志愿军老战士,常常眼含泪花,在这里一站就是很久;而更多的花束,则来自无数前来缅怀英烈的各界群众。 英雄永被铭记! 赓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存放的是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物。年轻的英雄牺牲在异国他乡,没有给亲人留下一句话,留下的只有纽扣、鞋底、子弹、钢笔……人们驻足于此,目光透过这些无声的遗物,读懂的是志愿军烈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炽热滚烫的家国情怀。 已连续八年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工作的王春婕,还承担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将随遗骸回国的烈士遗物拍照登记、建立电子化档案。“这么多年来,安葬到陵园的烈士越来越多,我们要讲的英雄故事也越来越多。”她说。 中国军人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在杨双喜烈士的遗物中,有3支钢笔,其中一支扭开了钢笔帽。它的主人,年轻的杨双喜,是想用钢笔写些什么呢?这3支钢笔,也许替思乡情切的战友们书写过家书,也许为上级书写过文件,也许曾写下自己的报国之志…… 人们已无法知道杨双喜烈士写过什么,却能从他的战友写过的信中读出钢笔中藏着的精神。志愿军战士宋阿毛曾写下绝笔:“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随后,他和连队战友们在阵地上壮烈牺牲。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战场。”信寄出5个月后,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眼,为战友冲锋开辟通道,牺牲时年仅21岁。 2016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许玉忠有这样一件遗物:一枚小小的圆镜,镜子上镶嵌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 “不知这是烈士的爱人还是其他亲人;不知烈士是不是在思念时也曾反复拿出照片摩挲;不知这照片中的姑娘听没听到烈士牺牲的消息,是不是一直痴痴等候……想到这些都让人泪目。”前来参观的沈阳市民陈晴哽咽地说,“姑娘你放心,我们都替你记着他,也记得他为国、为民的奉献。”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建园70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然成为一座丰碑。这里的每一件遗物,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对于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有理由以最热烈的感情予以纪念。”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于作友说:“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捍卫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历史沉淀,精神不朽!(记者陈梦阳、于也童)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运动竞技 | 新硬件时代 | 消防应急 | 雄安新区 | 粤港澳大湾区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欧洲频道 | 非洲频道 | 亚太聚焦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网络金融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聚焦海外 | 新疆建设兵团 | 民政工会 |
70年,这座陵园也成了丰碑
时间:2021-10-25 11:03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陈梦阳、于也童 点击:
次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建园70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然成为一座丰碑。这里的每一件遗物,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长征,习近平的情与思
- 下一篇:气贯长虹 英雄史诗——东北抗联精神述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气贯长虹 英雄史诗——东北抗联精神述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气贯长虹 英雄史诗——东北抗联精神...
- 70年,这座陵园也成了丰碑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建园70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然成为一座丰碑。这里的...
- 长征,习近平的情与思
学习进行时丨长征,习近平的情与思...
-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坚定信仰 宁死不
坚定信仰 宁死不屈——红岩精神述评。...
- 独立自主 敢闯新路——遵义会议精神述评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关键“章节”。...
-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出版发行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指导、《...
- 气贯长虹 英雄史诗——东北抗联精神述评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