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议:“神童”挑战智力频胜利 莫让“神童”变仲永
网友声音:“为李云龙哭,为这样的教育哭”
“综艺节目中的眼泪终于可以不再用于娱乐大众,而是发人深省地去思考当下国内教育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多少孩子因为考试的失误哭泣甚至轻生?沉重的压力压碎了孩子天生的聪慧。”节目里李云龙的眼泪,换来的是网友的不少深思。不少网友认为,“李云龙虽然赢了比赛,可是并不让人真心开心。比赛仅仅是游戏,但孩子把比赛当作生死。”更多的观众开始反思,节目折射出某些家长在教育上的局限,“如果父亲的高压使得孩子获得所谓的成功,但最珍贵的童年却失去了……这样的教育,哪里能算真正的成功?”
相反,12岁意大利少年安德烈则有自己的游戏时间、运动时间,比赛成绩也很不错。而且,当李云龙害怕失败失声痛哭时,安德烈落泪了,当李云龙“逆袭”获胜时,安德烈非常友好地送上自己的祝福,并表示:“我刚才很担心李云龙,他看起来很难过,我想要去拥抱他。”安德烈享受比赛的态度给网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意大利孩子才是真正把比赛当做游戏来享受,虽败犹荣。” 》》详细
作为家长,你剥夺孩子的快乐了吗?
李云龙在舞台上的泪水,不禁让我反思: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剥夺自己孩子的快乐。
李云龙为了接受父亲的培训,每周都不能休息,只能羡慕地看着身边的孩子出去疯玩,他知道,父亲希望他赢得比赛,所以当失败要来临时,他失声痛哭。节目里,孟非问李云龙的父亲李勇,这样的训练是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虽然李勇口口声声说这是征得孩子同意,但是面对“你有没有梦想”的问题,李云龙一脸茫然的表情让人唏嘘:这个生活里只有训练、参赛的孩子,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也许李云龙“没有休息时间”的训练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但如今在大家的生活里,每天都需要为兴趣班、奥数班、钢琴课、舞蹈课疲于奔波的孩子难道还少吗?
孟非说得没错,为了我们所期待的成功而粗暴剥夺孩子想要的快乐、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他们身上,都是一厢情愿。在孩子的生活里,除了上学、课外辅导,还可以有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放松心灵、增加见识,也是完善人格的另外一种培养方式。 》》详细
评论:“最强大脑”暴露中国少年的脆弱心智
中国学生,如同其在知识领域所向披靡的著称于世,其在心智方面的残缺和脆弱也表现得颇为突出。尤其近些年来,一方面,中国学生在国际上种种有关挑战智力的赛事频频获得高名次;另一方面,因高考失利而自杀、因小事反目导致出人命的极端事件又屡屡见诸媒体。我以为,学校教育固然难辞其咎,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同样难脱干系。
对于少儿和未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知识的累积和心智的养成固然须并重。但若硬要在两者中分出个轻重缓急,仅以大多数家庭的行为(让孩子上各种培优班、强制学习多种技能、参加各种比赛等等)看,显然是将前者置于更为紧要的地位,虽然大家有时口头上并不否认后者的优先性。就更勿提以升学为首要目标的学校了。在这样的育人框架下,受教育者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必要,不知晓妥协的积极作用,更缺乏使人坚韧的磨炼;当然,更不会像法国中学那样开设哲学课程,将现有的社会存在提升到哲思的高度来体察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如是,健全的心智又从何而来。这也就难怪包括作家郑渊洁、马原在内的一些人,宁愿冒着让自家孩子离群索居的危险,也要为其另辟一条成长之道。以我之心度人,他们考虑更多的,或还是为孩子从小拥有健全的心智。
小李在《最强大脑》参赛后,李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道出自己的长远考虑:“中国人生存,真的越来越难,等李云龙长大,我不能给他提供任何社会背景、地位优势,我只能让他从小变得更强大,这样他以后的路才会平坦很多。”同在一个社会,我当然理解李父为儿子打算的良苦用心。但“从小变得更强大”,在他眼中似仍以“最强大脑”(其实又哪里是真正的大脑)作为象征。殊不知,心智的健全、强大,乃是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其实,又何必要强调那个所谓的“强大”。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如果人人自由平等,我们应该如何活在一起?拥有健全的心智,就有可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详细
“神童”变偶像,过早进入大学好不好?
单纯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童”已被高考证明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些人认为天才就需要特殊的培养途径,就应给予更大空间任其发展。但也有人认为,为“神童”创造特殊环境应因人而异,提前接受高等教育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
一位省级示范高中的资深教师表示,十三四岁的年龄踏入高校,未必有利于发展,弄不好就可能浪费自身天赋。人的成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除了学习,还有价值认知、是非判断以及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等,一个方面的“火箭成长”不代表别的方面也能同步跟上。英国少年泽维尔12岁就已开始攻读英国开放大学的数学学位,但是由于年龄太小,在学校遇到种种困难,最终母亲不得不全程陪他一起上课。
前些年,人们围绕中科大少年班,曾有低龄少年接受高等教育到底是“天才之路”还是“揠苗助长”的争论。当年的少年班学生,现在看确有成功的,其中年龄偏大的好一些,年龄偏小的问题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当中竟有一半人后悔当年进少年班。国内12所大学少年班相继停办的事实,也佐证了这类意见。
有青少年研究专家认为,智力只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坚强意志、自制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衬托,一个人即使智商再高,要想成功也几乎不可能。少年进大学,由于涉世不深,很可能在遭遇生活的种种不适时,引发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虽然不排除低龄天才在大学里的正常或超常发展,但根据以往经验,极有可能重复王安石笔下“伤仲永”的故事,浪费了自身的好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