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马云与他的三次高考
1982年的夏天,蝉鸣在杭州的梧桐树上叫得正欢,18岁的马云攥着北京大学的报考志愿表,在斑驳的日光下写下自己的名字。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里,没人相信这个数学成绩常年在及格线徘徊的少年,敢把中国最高学府填在志愿栏首位。
高考那天下着蒙蒙细雨,马云盯着数学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冷汗浸透了衬衫后背。当监考老师收走答题卡时,他连一道完整的题都没做完。放榜那天,数学1分的成绩像一记重锤砸在心头。他攥着成绩单站在西湖边,看游船划破平静的水面,突然觉得未来也像这涟漪般破碎。
求职的挫败接踵而至。马云和表弟站在宾馆大堂,西装革履的老板扫了他们一眼,目光在马云清瘦的脸上停留片刻,便摇头拒绝。“我们需要形象好的服务生。”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心里。最后,他托关系找到给出版社送书的工作。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穿梭在杭城街巷,捆扎得整整齐齐的书本压弯了车梁,也压弯了少年的脊梁。
转折发生在某个闷热的傍晚。马云在书店角落发现路遥的《人生》,书页间高加林的故事让他彻夜难眠。“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在枕边,他下定决心:再试一次。
19岁的马云重新坐进补习班。白天送书,晚上挑灯苦读,稿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第二次高考时,他的手心依然冒汗,但比上次多了几分从容。当19分的数学成绩公布,马云没有气馁,反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1800% 的进步,是他努力的证明。
第三次高考前的三个月,马云制定了独特的战术。他把10个最基础的数学公式刻进脑海,反复推演如何套用。考试那天,他像个谨慎的战士,将每个题目拆解重组,把公式严丝合缝地嵌入其中。79分的数学成绩,是命运对坚持者的奖赏。
然而,总分距本科线仍差5分。就在马云准备接受杭州师范专科录取通知书时,命运再次露出微笑。当年杭师大英语系首次升为本科,招生人数未满。校领导看着马云近乎满分的英语成绩,做出了改变他人生的决定—— 破格录取。
1984年的秋天,马云背着行囊走进杭州师范学院。教学楼前的银杏叶刚刚泛黄,他仰头望着湛蓝的天空,突然想起《人生》里的另一句话:“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要热情地活下去。” 这个曾经数学考1分的少年,终于用坚持铺就了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