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八年终圆梦——匈塞铁路塞段建设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到欧洲
时间:2025-10-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陈颖 石中玉 点击:0
一阵汽笛长鸣,高速列车驶出贝尔格莱德中央火车站,直奔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边境城市苏博蒂察。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于3日全线通车,8日开始运营客运列车。这条“钢铁丝路”承载着塞尔维亚人民多年期盼、凝聚着中塞两国铁路建设者八年心血与智慧。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0月8日电 通讯|八年终圆梦——匈塞铁路塞段建设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到欧洲
新华社记者陈颖 石中玉
一阵汽笛长鸣,高速列车驶出贝尔格莱德中央火车站,直奔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边境城市苏博蒂察。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于3日全线通车,8日开始运营客运列车。这条“钢铁丝路”承载着塞尔维亚人民多年期盼、凝聚着中塞两国铁路建设者八年心血与智慧。
“我们是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来的,”回顾过去2000多个日夜,匈塞铁路塞段项目负责人齐丰然感慨万千。齐丰然坦言,如何让成熟的中国高铁建设管理经验与欧洲的标准和体系有效对接,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中方创造性地建立多层级会议协调机制,畅通与塞政府、业主、监理及各合作方的沟通,帮助当地合作企业共同成长。
塞尔维亚籍总工程师米兰·巴诺维奇加入塞段项目建设已有7年多。他表示,项目推进过程中,熟悉当地有关规定是比较大的挑战,“经过多次会议和沟通,我们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据齐丰然介绍,匈塞铁路采用的是欧洲技术标准,但在关键工程的技术方案制定中,中国铁路建设智慧与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方案得到各方信服。
以塞段全线中的特大桥梁——维尔巴斯特大桥为例,中方团队基于国内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优化梁型的中国方案,该优化设计可以减少桥跨、缩短工期并节约造价。然而,让起初固守欧洲设计理念的塞方接受这一方案并非易事。
通过反复的技术研讨、细节论证甚至实地验算,中国团队用过硬的技术实力最终说服了塞方。“他们最终表示信服,认为中国的方案是更优的选择。”齐丰然说,这增强了团队推动更多中国智慧落地的信心。
巴诺维奇说,维尔巴斯特大桥的建设令他印象深刻,特别是大桥使用了中国生产的钢材。“我当时去中国参观大型钢厂、了解相关生产技术。我们所有去过中国的工程师都对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印象深刻。”
建设期间,不少塞方官员、技术和管理人员还赴华交流,亲自见证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塞方监理在验收中国制造的钢轨后接连赞叹质量高。
整条铁路线路配备了全套来自中国的通信信号系统。这是塞尔维亚首次引进这样的系统,负责数据处理的工程师们都为能学习通信信号的新技术而感到兴奋。
从贝诺段的接触网悬挂系统、通信信号系统,到诺苏段批量应用的中国钢轨、道岔、钢结构等,中国元素在成功对接欧洲标准后,一步步在这条铁路上扎根,实现了从技术、装备到标准的“软联通”。
“不少解决方案都来自中国,这些中国新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巴诺维奇说,“每次在这条铁路上乘坐列车,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新技术的优秀与可靠。”
2024年4月底,为实现提前一年竣工的目标,诺苏段108.1公里的范围内项目方设置了两个铺轨基地,组织了两套大型的铺轨和轨道调整的机组设备,同时进行铺轨作业以缩短工期,终于提前铺通轨道。
巴诺维奇说,中方引入了新的铺轨技术和设备,为线路的按时完工和上部结构的高质量施工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先期开通的贝诺段已安全运营三年多,日均开行60多列客车,最高单日发送旅客1.5万人次,累计超1200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贝尔格莱德与诺维萨德间的通勤方式。不少当地民众实现了“双城生活”。“匈塞铁路是一场‘交通革命’。相信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它为塞尔维亚带来更多的变化。”巴诺维奇说。
八年风雨兼程,圆梦多瑙河畔。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不仅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铁路,更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欧洲标准成功对接的典范,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生动实践,谱写出中塞友谊与合作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