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烽火中的笔墨,赓续抗战精神华章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英雄们将家国情怀凝于笔尖,在信笺上刻下民族的不屈风骨;八十年后,当我们重读这些带着硝烟味的文字,依然能触摸到那滚烫的抗战精神。八十载岁月如歌,历史的烽烟虽已散去,但那些镌刻在泛黄纸页上的一封封家书、一篇篇诗文、一句句宣言,仍如星辰般闪耀,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先烈们以壮志为笔,以热血为墨,写下了对家国的赤诚、对胜利的信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文字,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重读英雄家书,汲取家国大义铸爱国之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抗战时期,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英雄们对家国的深沉眷恋与担当,更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爱国之魂。赵一曼在就义前给儿子写下的家书,满是母亲的柔情与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她将对儿子的爱深埋心底,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深情家书,既有“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恢复身体”的柔情,亦有“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的信仰。这封写于牺牲前三天的家书,是硝烟里开出的 “温情之花”,花瓣上沾着家国的重量。这些家书中的 “儿女情长”,从来都与 “家国大义” 紧紧相连,就像藤蔓缠着大树,最终都指向 “民族复兴” 的参天理想。重读英雄家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平凡人在国难当头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家国大义扛在肩头的伟大抉择。他们用质朴的文字,传递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心中最厚重的底色。
重读战地诗文,感悟民族气节砺今日锋芒。一篇篇战地诗文,是民族气节的生动载体,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的《滨江述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十个字,字字泣血,却字字如炬,照亮了 “甘为民族解放而死” 的征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将军的就义诗,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诗文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精神火炬。它们所蕴含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宝贵品质,是我们面对一切挑战时的精神支柱。重读战地诗文,我们明白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面对国际竞争与挑战,我们仍需发扬“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无论是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还是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都需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去攻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唯有传承这份民族气节,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披荆斩棘。
重读抗战宣言,传承不屈信念再续时代华章。一篇篇抗战宣言,是中华民族不屈信念的集中呐喊,是指引全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旗帜。在杨靖宇纪念馆里,那篇用桦树皮写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布告》,字迹虽已模糊,“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的誓言却依然锋利。《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墨香未散精神继,今朝吾辈续新篇。在新时代,这些宣言里的精神,早已化作新时代的 “笔墨”。边防战士陈祥榕在巡逻日记里记下的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对 “寸土不让” 的传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驻村感悟中写下的 “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对 “为人民服务” 的践行。这种不屈信念历久弥新,依然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抗战宣言中蕴含的不屈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意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续写新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