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评论网!
搜索

基层减负不应只求“今夕” 更要谋“朝夕”

时间:2025-09-30  来源:评论网  作者:邹静  点击:0
目前,随着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的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基层治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边界愈发清晰,基层减负也从“模糊推进”迈向“精准落地”,取得了阶段性实效。

目前随着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的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基层治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边界愈发清晰,基层减负也从“模糊推进”迈向“精准落地”,取得了阶段性实效。然而,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风头一过,“文山会海”卷土重来?清单成了“墙上纸”就这提醒我们,基层减负不能止步于“今夕”燃眉之急,更要着眼于“朝夕”的长效机制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

“今夕”的“清单”,是为了给干部松绑,让他们从无谓事务中抽出身。履职清单划清权责、精简报表减少冗余、合并检查避免折腾,正是为了让干部把“手腾出来”帮群众办事,把“脚迈出去”了解民情。这种“当下的轻松”,是基层急需的“及时雨”,也是减负的重要一步但是,基层负担过重“五多”现象仍然存在: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报表多、留痕多。这种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状况,导致基层干部陷入忙形式而非干实事的怪圈。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减负工作存在雨过地皮湿现象——上级检查组来了就精简会议文件,检查组一走又恢复原样;专项治理期间暂时松绑,风头过后故态复萌。这种运动式减负如同给基层干部服止痛药而非治本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层减负之所以难以持久,根源在于形式主义的顽固性和考核机制的扭曲性。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将痕迹等同于政绩,把留痕当作免责的护身符,导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难以打破。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行考核体系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迫使基层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应付检查评比上。这种指挥棒的偏差,使得减负措施容易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软抵抗。

实现从今夕朝夕的跨越,需要构建系统性的减负长效机制。要让相关制度配齐,明确上级部门不能再“额外加码”,让清单真正成为“硬杠杠”其次,考核方式要“务实”,少看“材料美不美”,多看“群众满不满意”在此基础上,全方位监督要“跟上”,不光要监督基层有没有“减负”,更要监督上级部门有没有“添负”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敢闯敢试,真正把基层减负从上级部门的“嘴边”落到基层干部的“心间”

今夕的减负行动到朝夕的长效治理,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破除形式主义积弊,一步一个脚印完善制度设计真正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专心干事,才能筑牢国家治理的根基,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畅一公里

(作者:邹静)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