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评论网!
搜索

莫让“防御性加码”抵消减负成效

时间:2025-09-30  来源:评论网  作者:暮云春树  点击:0
“防御性加码”是指,在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下,部分基层单位因担心“今日简化的台账会不会成明日检查的‘瑕疵’?当下精简的调研筹备会不会被视作‘不重视’”等问题,产生焦虑、矛盾心理,进而出现自我加码、加压的行为。

“防御性加码”是指,在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下,部分基层单位因担心“今日简化的台账会不会成明日检查的‘瑕疵’?当下精简的调研筹备会不会被视作‘不重视’”等问题,产生焦虑、矛盾心理,进而出现自我加码、加压的行为。

近年来,中央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文山会海”渐退、“表哥表姐”称号淡出,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一些地方将形式主义“改头换面”,“红头文件”少了,“白头通知”仍密集;检查考核名义上“瘦身”,实则“排名问责”一个不落。面对“标准常变、问责难料”的隐忧,基层干部只好抱着“多做一步、少担一责”的惯性思维“自我设防”,最终陷入“越减负、越自我加码”的恶性循环。打破基层“防御性加码”怪圈,关键在于解开基层的“心理包袱”。

建机制强长效,破解“一阵风”隐忧。减负本质是作风整治,若仅靠“运动式”推进,难免面临反弹风险。需将减负举措转化为制度规范,把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考核等成熟经验,以党内法规的刚性、制度体系的韧性固化下来,明确不能碰的“减负红线”、不能变的“松绑承诺”。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无缝衔接,才能让基层吃下“定心丸”。

立规矩优考核,打消“多一步”顾虑。规范检查考核,是实现减负的重要一环。需对检查考核“约法三章”,少“千分制”的细枝末节,多些“效果导向”的核心指标,减些“纸上留痕”的材料要求,增些“一线察看”的实地核验,切实优化体系、考准实绩。更要亮出“硬约束”,对“平时一套标准、年终另设标尺”“同一事项反复考核、多头检查”等隐形形式主义,严肃追责问责,以“规矩刚性”破除基层“多做避险”的顾虑。

明导向树新风,鼓足“专心干”底气。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干部把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需树牢“以实绩论英雄、凭口碑定优劣”的导向,将工作实效、群众评价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硬指标”。同时划定“负面清单”,把热衷搞“文山会海”、沉迷“陪同调研”等行为,纳入领导干部“能下”情形。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虚功者”受惩罚,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基层减负不仅要减工作“包袱”,更要减心理“包袱”,只有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心理防备”,轻装上阵,减负成果才能扎根在为民办实事的实践中,生长在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里。

(作者:暮云春树)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