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尊师重道风,跑好文明“接力赛”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表达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从不只是停留在口号里的情怀,而是需要用具体事例印证其价值、用深刻分析明晰其意义、用未来行动延续其生命力的文明传承。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这份美德更需在实践中扎根生长。
从“程门立雪”到“校园护学”,尊师是跨越千年的敬意传承。北宋杨时为求学问,冒雪在程颐门前静候,直至积雪过膝,这份对师长的敬重成为千古佳话。如今,许多家长自发组成“护学岗”,在上下学时段维护秩序,为老师分担工作,用现代方式诠释尊师。尊师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的认可,更关乎教育生态的温度——当教师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他们才能更有动力深耕讲台,培育更多人才。未来,我们既要在校园内保持对老师的礼貌问候,更要在社会层面支持教师工作,比如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主动配合学校管理,让尊师从“个人行为”变成“社会共识”。
从“孔子授业”到“科研引路”,重道是永不过时的求知态度。孔子周游列国传授“仁礼之道”,弟子们潜心学习、践行所学,将儒家思想传承后世。如今,许多高校教师带领学生投身科研,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田野间的实地调研,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边界。重道的核心是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它不仅能帮助个人成长,更能推动社会进步——正是对“科学之道”的重视,才有了科技领域的突破;正是对“做人之道”的践行,才有了社会的和谐友善。未来,我们要在学习中主动探寻知识的本质,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坚守道德准则,让“道”成为人生的行动指南。
从“家风传承”到“网络正声”,传德是新时代的文明责任。古代家族以尊师重道为家风,长辈以身作则教育晚辈尊重师长、重视学问。如今,网络上常有网友自发为“最美教师”点赞,抵制恶搞教师的不良内容,用正能量守护教育尊严。传德是让尊师重道融入社会血脉的关键,它能让美德跨越代际、扎根人心——当家庭把尊师重道纳入家风,孩子便会耳濡目染;当网络空间充满尊重教育的声音,社会便会形成良好风气。未来,我们要在家庭中多向孩子讲述尊师重道的故事,用实际行动做榜样;在网络上主动传播教师的感人事迹,对抹黑教师的言论及时发声反驳,让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尊师重道从来不是过时的传统,而是支撑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基石。从历史事例中汲取力量,在现实分析中明晰方向,用未来行动践行承诺,我们才能让这份美德代代相传,为更多人照亮成长与前行的道路。
滦平县红旗镇人民政府 陈光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