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评论网!
搜索

在基层“练兵”,让自信扎根

时间:2025-09-30  来源:评论网  作者:未知  点击:0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时代为青年搭建了广阔舞台,而基层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正是青年涵养底气、增长才干、厚植民族自信的“练兵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时代为青年搭建了广阔舞台,而基层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正是青年涵养底气、增长才干、厚植民族自信的“练兵场”。对青年而言,争做有为者,不必总向往远方的“高楼大厦”,俯身扎根乡村振兴的田野、社区服务的一线、基层治理的末梢,同样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与时代同频、与民族共振的青春华章。

基层是感知民族自信最鲜活的“窗口”。当青年走进田间地头,会看到曾经的“贫瘠地”变成“丰收田”,老乡们用智能手机直播带货,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这背后,是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在承德滦平县滦平镇东营村,95后选调生小雯为1万斤滞销干辣椒打通“田间—市场”链路:拍短视频打品牌、寄“试用装”验品质,最终直供天津调料厂,净赚8万余元,34户椒农增收3.6万元。她写道:“当看到乡亲们的笑容,我才真切懂得‘中国之治’是能改变千万人生活的力量。”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触动人心,也让民族自信从“听说”变成“亲历”,从“认同”变成“笃信”。

基层是践行民族自信最坚实的“阵地”。民族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自满,而是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攻克一个个发展难题中积累的底气。如今的基层,既有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等民生需求,也有乡村产业升级、基层数字化治理等发展课题,这些“考题”正是青年施展才华的“赛道”。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河东街道工人南里社区,00后社区工作者王艺诺,就聚焦老旧小区“智慧养老”痛点破题。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40%,不少老人因不会用智能设备,连线上缴水电费、查健康码都犯难。王艺诺没有只做“操作教学”,而是联合燕山大学志愿者,将老人常用功能简化成“一键缴费”“一键求助”的社区专属小程序,还制作大字版操作卡片,每周在社区开设“银发课堂”,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视频、查医保。这看似微小的服务,实则是青年用创新思维解决民生痛点的缩影,也是用行动证明:中国青年有能力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基层治理中注入青春智慧,让民族复兴的根基更牢固。

基层是传递民族自信最温暖的“纽带”。民族自信不仅体现在国家的重大成就里,更体现在每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体现在青年与群众的同频共振里。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李玥,常年在这里开展“双语惠民”服务。她用汉语和蒙古语双语,向村民讲解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医保报销等政策,还带着孩子们做“民族团结手账”,画家乡的风电基地、塞罕坝林海。当蒙古族少年阿古拉在画纸上写下“我爱祖国的大草原”,并贴上五星红旗贴纸时,李玥真切感受到:民族自信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在交流中形成的共鸣。青年扎根基层,不仅是“服务者”,更是“连接者”——连接政策与群众,连接文化与生活,连接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让更多人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让民族自信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定盘星”。

基层的风,吹得动青春的衣角,也能扬起民族自信的风帆。当更多青年把“青春坐标”深深扎进基层沃土,那些在实践中收获的感悟、在服务中凝聚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动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耀眼的自信光芒。


滦平县红旗镇人民政府四级主任科员 曹杰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