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评论网!
搜索

当真相的喉舌陷入沉默:谁在叩问记者的失语

时间:2025-07-24  来源:评论网  作者:刘先卫  点击:0
摄像机的碎片还映着企业老板狰狞的脸,采访笔的裂痕里渗着新闻理想的血。湖南媒体记者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舆论场中记者群体的生存困境——当揭露罪恶成了原罪,当捍卫真相成了过错,沉默便成了无奈的铠甲。

摄像机的碎片还映着企业老板狰狞的脸,采访笔的裂痕里渗着新闻理想的血。湖南媒体记者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舆论场中记者群体的生存困境——当揭露罪恶成了原罪,当捍卫真相成了过错,沉默便成了无奈的铠甲。

那些给记者扣上“破坏营商环境”帽子的论调,实则是将“营商环境”异化为违法者的保护伞。企业老板当众施暴的嚣张,在某些网民眼中竟成了“维权”;记者依法履职的坚守,反倒成了“寻衅滋事”。这种是非颠倒的认知背后,是对新闻监督功能的彻底消解。新闻记者本是社会的瞭望塔,他们的镜头对准黑暗,是为了让阳光照进更多角落;他们的笔尖触碰痛点,是为了让公平正义不再缺席。可如今,瞭望塔的灯光被恶意遮挡,执笔的手被无形束缚,难道要让社会在“歌舞升平”的幻象里,任由毒瘤肆意生长?

曾有乡镇社区干部亲戚的低保之谜,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所有寻求真相的人脸上。有关部门用“程序正确”的外衣,包裹着显而易见的荒谬——父母住着别墅、子女开着豪车,却能以户口“名下无资产”堂而皇之地领取低保。这种对规则的玩弄,对良知的漠视,在“记者多管闲事”的呵斥中变得理直气壮。当权力与利益交织出坚固的壁垒,当“集体捂盖子”成为潜规则,记者的追问便成了“不合时宜的杂音”。他们哑口无言的背后,是个体面对系统性失范时的无力感,是真相在“程序正义”幌子下的黯然失色。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种对记者的围剿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举报者可能面临“谁举报谁坐牢”的威胁,当贪腐者能在“单位集体捂盖子”中安然无恙,沉默便会像瘟疫般蔓延。公众的冷漠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见证“仗义执言者吃亏”后习得的生存智慧;网络“键盘侠”的颠倒黑白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信息扭曲中形成的价值错位。当说真话的成本越来越高,当作恶的代价越来越低,贪官自然会前赴后继,就像在沃土中疯长的野草——毕竟,有太多人在合力为他们施肥浇水。

这个炎炎酷暑,记者群体在网上的集体沉默,比夏日的高温更让人窒息。他们不是不愿发声,而是声音被淹没在污名化的浪潮里;他们不是放弃抗争,而是每一次抗争都可能招致更猛烈的反扑。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记者的沉默,从来不是一个职业的退场,而是一个社会预警系统的失灵。当真相不再被追问,当罪恶不再被曝光,当公平正义只能在私下里叹息,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最终都可能成为沉默的受害者。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当记者噤若寒蝉时,我们失去的仅仅是新闻报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刺破黑暗的勇气,是捍卫正义的共识,是一个社会自我净化的能力。让记者重新找回说话的权利,让真相重新拥有破土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一个职业的救赎,更是对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救赎。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