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就是“考情”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在防汛救灾抢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在防汛救灾抢险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汛情就是“考情”,既是对防汛干部的考验,也是对组织部门的考验,必须健全考察评价体系、优化考察识别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观察干部现实表现,真正考准实情、识准实绩。
在这场大考中,组织部门要着重看干部能否在关键时刻旗帜鲜明讲政治,能否在防汛一线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能否在危难关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重看干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能力,看化解危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本领,能否严密细致做好汛情监测预警、物资调配使用、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着重看干部是否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合理调度,能否走进一线、深入群众、解决问题,精准识别不畏难事、踏实干事的好干部。
区分防汛责任是精准考察的前提。要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的防汛职责清单,厘清领导干部统筹协调、业务干部专业指导、基层干部具体落实的责任边界。对指挥决策岗位,重点考察风险研判的科学性、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对技术保障岗位,重点考察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应急处置的专业性;对基层一线岗位,重点考察隐患排查的细致度、群众转移的时效性。通过责任清单的细化,避免考察中出现“一锅烩”“笼统评”的现象,让每个岗位的干部都有明确的“考核坐标”。
防汛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关键需要走到现场、走近干部,了解真情况、找准真问题。要坚持脚步迈出去、考核沉下去,采取跟进式查核、嵌入式了解、蹲点式调研、访谈式接触等方式,看一看干部的履职情况、听一听群众的客观评价、察一察现场的工作效果,全面掌握最真实、最直接的“鲜活材料”。要推动过程实起来,建立健全干部一线考察跟踪评价制度,结合不同岗位细化考察标准,对干部在防汛一线工作中的现实表现、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应对处理及时客观准确记录,重点关注在险情突发时是否敢于担当、在矛盾集中时是否善于突破、在群众需要时是否主动作为,以此精准识别干部的真实能力与工作作风。
作 者:马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