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育人净土,刹住教育功利化歪风
近日,广西贵港某民办学校为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颁发高达100万元奖学金,让学校深陷教育功利化与公平性的激烈论争旋涡之中。贵港市教育局为这场激烈的讨论划定了清晰的政策边界。教育局内部通报指出,该校重奖行为属于违规宣传高考成绩不当之举,严重违反了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严禁以中高考成绩奖励师生、炒作状元和升学率”的明确规定。
当下,巨额奖金如同一剂猛烈的毒药,正迅速侵蚀着教育的健康肌体。将原本纯洁的教育圣地变为了利益交换的市场,校园内本该书声琅琅的走廊里,却充斥着对奖学金数额的议论;本该专注治学的教室里,竟出现了为争夺奖金不择手段的明争暗斗。当教育被贴上价格标签,当求知被量化成数字筹码,这种功利化的教育风气不仅扭曲了育人本质,更在无形中撕裂了社会公平的底线。
巨额奖金对学生的腐蚀作用尤为明显。在某重点中学,有学生为争夺每年50万元的"学霸奖学金",竟在月考中采取作弊手段获取高分;某高校的研究生为拿到企业赞助的科研奖金,不惜剽窃他人论文数据。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年轻学子们在金钱诱惑下的价值迷失。当分数成为换取利益的工具,当知识异化为升学的阶梯,教育的启蒙意义与品德培养功能便悄然消解。孩子们本该在青春岁月里构筑的精神大厦,终将在功利主义的沙丘上崩塌。
教育公平的基石也在金钱冲击下出现裂痕。某地重点高中推出的"百万人才培育计划",要求申请者提供家庭年收入证明,导致贫困生即便成绩优异也被排除在外;一些民办学校设立的"企业家子女奖学金",直接将教育资源与家庭财富挂钩。这种将教育机会明码标价的做法,让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已落后。教育本应是打破阶层壁垒的阶梯,如今却异化为加固社会分层的壁垒,当知识获取需要支付门票时,社会的流动性也将逐渐凝固。
这股功利化思潮对社会价值观的侵蚀更不容小觑。当校园里的荣誉榜单被奖金数额主导,当社会舆论热议的是"学霸年入百万"的传奇故事,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正在发生危险的偏移。年轻人不再向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转而崇拜能迅速变现的"知识网红";家长们不再关注孩子的品德养成,竞相把子女送入"高薪专业培训班"。长此以往,社会将失去对真善美的坚守,陷入唯利是图的泥潭。
守护教育净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摒弃以金钱论英雄的短视做法;学校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家长和社会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当我们携手铲除教育领域的功利化毒瘤,才能让知识回归启迪智慧的本位,让校园重拾培育栋梁的神圣使命。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捍卫,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