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去“田间走亲”,少说“组织虚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地区村党组织“虚强实弱”,一些驻村帮扶“挂名不挂责”,基层治理面临“人走帮断”困境。驻村不是驻名,更不是“走读”。必须走出机关舒适区,扎进田间地头、百姓家门,用实干厚植组织根基,留下带不走的振兴队伍。
一类驻村干部“身在村、心在城”,做表面文章,不愿下地头、不敢进农家,驻而不助,群众不熟、党组织不强,反而弱化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另一类干部扎根乡土,把村里当家,把村民当亲人,既强组织又聚人心,高下立见。其根源,在于干与不干的态度差异、真与假驻的履职温度,更在于有没有把“党组织建设”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在河南,一批批驻村干部给出了生动答案:鹿邑县董桂林用“蹭饭”的方式打通干群“最后一公里”,走家串户中摸实情、听民声、解民忧;濮阳县季国民靠一条路、一盏灯、一道渠唤起群众对组织的信任与依赖,让“有事找组织”成为共识;太康县韩宇南立志建强党支部,带领村“两委”阳光议事、公开办事,赢得民心、树起口碑。事实证明,把支部建起来,群众就能聚起来,振兴也就有了底气和抓手。
要把组织建在心坎上,要把党员管在平时中,要把群众装在心窝里。要强化使命意识,把建强党组织作为驻村“第一任务”,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创新帮扶机制,发挥行业优势、调配优质资源,推动驻村力量向“短板村”倾斜、向“难点村”聚焦;要完善工作清单,明确职责分工,推动驻村干部从“干什么”到“怎么干”形成闭环;要注重“传帮带”,把驻村工作队建成“带不走的战斗队”,把更多年轻人锤炼成“用得上、留得住”的骨干力量。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组织振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多去“田间走亲”,少说“组织虚名”,以党组织的坚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之基,就一定能在中原大地上绘就更加壮丽的乡村振兴图景。
文:陈文华